一购彩大厅官方网站_一购彩大厅登录
中新网南昌7月28日电(卢梦梦) 收割机来回奔忙、翻耕机不停穿梭、插秧机稳稳栽下嫩绿的秧苗……“双抢”时节,江西省南昌市广袤的田野上,一派忙碌景象。
在新建区联圩镇万亩水稻绿色高产示范基地,连片的早稻已经集中成熟,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。不一会儿,脱粒的稻谷就通过自动化管道“送”入运粮车,确保颗粒归仓。而在刚刚收割完的稻田里,翻耕机、插秧机正有序作业,一簇簇秧苗被整齐地栽插进泥土中,肥沃的土地很快又披上了绿装。
图为在江西南昌新建区联圩镇万亩水稻绿色高产示范基地,农户正在栽插晚稻。 贺登毅 摄
“我们从育秧到播种、收割,全程都是机械化作业,实现了科技种田,真是轻松多了。”联圩镇万亩水稻绿色高产示范基地农机手聂小红说,“今年基地种植早稻1.6万亩,我们投入了20台收割机作业,两周时间就能全部收割完成。”
据联圩镇万亩水稻绿色高产示范基地田管员熊雪楚介绍,基地今年在育秧环节采用了钵体毯壮苗育秧技术,从育秧、插秧,再到收割、烘干均采用机械化作业,有效实现丰产丰收。“据测算,今年1.6万亩的早稻平均亩产1100斤,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0%。目前晚稻生产继续采用这种育秧模式,培育的秧苗不仅分蘖早,而且壮实,后期天气好的话,可以实现水稻双丰收。”熊雪楚说。
在南昌市安义县,当地农户正抢抓农时,积极组织机械力量进行早稻收割和晚稻适时栽插,该县12万亩早稻收割工作已进入尾声。
据了解,近两年,安义县不仅提前采取工厂化集中育秧,还给几十台传统插秧机进行了智能升级改造,加装了北斗终端系统,在提高插秧精准度和工作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水稻后期抗倒伏、抗病及抗寒性,进一步增加产量。经过农业专家测产,今年全县12万亩早稻平均每亩增产近30公斤。
近年来,南昌市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,提升农作物机械化使用率,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。截至目前,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%,水稻机种率达到52%,其中机插率达到25%。此外,南昌还专门安排农机专项资金用于提升农机化水平,优化农机装备结构,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,强化技术跟踪服务。(完)
中新网锡林郭勒7月28日电 题:蒙古族搏克和搏克手:传承千年,盛夏草原上的超级明星
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草原上的那达慕会场上,“00后”巴雅斯拉正和伙伴们一起坐在场边关注赛事,并为自己的比赛做着准备。
图为搏克比赛精彩瞬间。刘文华 摄
赛场上是一场历时3天、有512名搏克手参加的搏克比赛。搏克手们上身着跤衣,裸臂、盖背,在与对手的捉、拉、推、扯、压中寻找获胜的契机。
巴雅斯拉开学后就读大学四年级了。他也是一名业余搏克手。这是他这个暑假参加的第3场搏克比赛。当日与他同场竞技的既有他的朋友,也有国家级健将。
图为那达慕开幕式上的成年搏克手和小搏克手们,自成风景。奥蓝 摄
这就是搏克的魅力:不分年龄、体重、身高和民族,两两对决,一跤定胜负。简单的规则让每个人都能轻松理解。现场看台人山人海,不少人自带小马扎围坐场边;同时,还有数千人通过直播观看。
图为日前东乌珠穆沁旗举办的搏克比赛观众席一角。奥蓝 摄
搏克为蒙古语,意为摔跤,起源于2200年前,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、传统体育竞技与娱乐共存的原生态项目,也是草原上群众基础最好的竞技之一。不仅那达慕会举办搏克比赛,牧民也会在老人过寿等场合组织搏克比赛。2006年,蒙古族搏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“我听说,(参赛)最多的搏克手,一个夏天能参加60多场搏克赛。”赛音吉雅是阿巴嘎旗搏克协会会长,也是古典式摔跤的国际级健将。他曾连续8次获全国级摔跤比赛冠军,还于2000年获世界军体锦标赛69公斤级冠军,也是我国历史上首位世界桑搏大师冠军。如今他选择回到草原上,一边放牧,一边当搏克手。“我们协会有100多名搏克手,大都是牧民。每到夏天,草原上牧活不忙的时候,他们到处参加比赛。”
图为搏克手赢得一轮比赛后,跳起鹰步舞。孙沐野 摄
“从古至今,搏克手就是草原上的明星。那个身段和范儿,走在人群中就是不一样的。”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是蒙古族搏克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,诞生了很多优秀搏克手。当地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乌恩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。
自媒体平台上,搏克手也是流量担当。在抖音上,身高195cm的搏克手特木热巴特尔热度很高,有关他的比赛视频大都是爆款,数十万点赞的不在少数。网友评论也很有梗:“压迫感溢出屏幕”“全网最稀罕的大老爷们儿”“我们在乎输赢吗?我们看人就行”……
不少搏克比赛如今都会直播,这也让搏克离人们越来越近。几天前的内蒙古自治区第33届旅游那达慕上,搏克比赛全程直播。2.8万人通过锡林郭勒日报社的直播平台观看比赛。网友们的关注点不限于搏克,还有民族音乐、草原生态、旅游等方面。
图为搏克比赛精彩瞬间。刘文华 摄
职业化、半职业化选手参与,也提升了搏克的竞技水平和对抗观赏性。赛音吉雅告诉记者,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牧民搏克手“转行”柔道、传统式摔跤、中国式摔跤。体坛上,不少获得国家健将荣誉的专业运动员都是搏克手出身。
就在上周,东乌珠穆沁旗也举行了一场512人的搏克比赛。乌恩其告诉记者,不少选手都获得过国家级健将荣誉。“还有来自蒙古国、美国的选手,感觉草原上的搏克比赛越来越像国际化赛事了。”
“如果不会搏克,我不可能站上国际舞台。”赛音吉雅说,职业化对搏克赛、对牧民都是一次很好的机遇。以前的搏克手即使再优秀,也’摔’不出牧区。“我的基础、技巧、比赛风格都是搏克场培养出来的。我们都知道,我们的根在草原上,搏克的根也在草原上。”
在阿巴嘎旗,官方每年冬天都会为当地的牧民搏克手们开展二至三个月的集训,聘请优秀的前辈搏克手来当教练。“冬训对于搏克手的能力素质提升特别重要,决定着来年夏天能不能拿到好成绩。”赛音吉雅说道。
图为内蒙古草原上孩子们在搏克。奥蓝 摄
“吃苦耐劳、拼搏勇敢、尊重团结、身体健康……搏克对小孩子的成长也特别好,这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。”近年来,草原上的儿童搏克比赛也越来越多。赛音吉雅告诉记者,搏克中蕴含着的草原文化特别迷人。“比赛前选手们要先握手,摔起来从不客气,摔完了还是好朋友。以后大家坐在一起,再回忆起搏克场上的种种,那种感觉太好了。”
阿巴嘎的搏克比赛结束后,巴雅斯拉要跟伙伴一起,“转场”约600公里,去包头市达茂旗参加搏克比赛。“开车去。我们不为名次,只想跟着伙伴们’搏’一把。”(完)